家校共育工作的楷模 ——记邵店镇朱圩小学董俊美老师
作者:吴冬焕 来源:新沂市邵店镇中心小学 点击数:1851 次 发布时间:2022-06-17

家校共育工作的楷模

——记邵店镇朱圩小学董俊美老师

董俊美老师出生在河北,嫁到山东,2019年8月到新沂市邵店镇朱圩小学工作。疫情期间,她舍小家为大家。原本每周回去一次,为了配合疫情防控工作,连续数月没有回家。好多个夜晚面对年幼女儿的呼唤她只能以泪洗面,第二天仍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董俊美老师从教时间不长,教育教学、家校合作共育方面经验却很丰富。

一、爱满天下,做幸福的播种人

几位不及格的孩子成了她的一对一的“希望工程”,从家庭背景着手她做了详细的调查,于是有了第一轮家访,通过这样特殊形式的会面,她清晰地了解到这些孩子的共同特点,他们不是来自于单亲家庭就是留守儿童,其实就是因为缺乏生活和学习上的关爱,才导致这样的结果。于是她在课上会对这几位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多提问这些孩子,给他们更多表现的机会,伺机表扬鼓励,让他们在班级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课下的时候会和孩子们席地而坐,她想在了解他们的过程中,让他们也了解她,分几块糖送几个小礼物,他们都会开心的欢呼雀跃,或许她不经意的一个小拥抱,总能得到他们绝对的信赖。他们总能在她爱的期待中给她带来惊喜,一点点一滴滴都记录在她的电脑里。

一句“停课不停学”说起来简单,对于这些特殊的孩子而言就像断线的风筝,老师根本束手无策。几经磨难才能达到百分之八十的上课率,这之间和家长做的沟通暂且不谈,她们就说孩子是不是来听课,听了多少会了多少,这是她最最担心的问题。她害怕所有努力都付之东流,所以疫情稳定后她最早走入每一位学生的家里进行第二轮家访,这次的家访她没有批评指责,她把自己对他们的担忧说给孩子们听,把学习任务分解开来,用最切合实际的方法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现场指导,哪里不会就讲哪里,哪里不懂就补哪里。走访的路上遇到一位她们班留守儿童的爷爷,得知她的来意后激动的几次哽咽,他说小时候自己学习不好,儿子儿媳都是小学文化才一直在外打工养家,全家人把所有希望寄托在这个孙子身上,他把孩子从不及格到优秀的进步都归功于她,他为孩子遇到她这样真心爱学生的好老师感到庆幸,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盛情之下非要留她去家里吃午饭。她婉言拒绝后继续她的家访计划,她想她哪有他说的这么好,她只是多留心了一下,她只是课后多找了几次谈谈心,课下问问会不会,课间补补不懂得。说来也惭愧,她就只有这些平淡无奇的关心和爱护,并无其他。难道就是这些平淡无奇在孩子的心理生根发芽了?她不太清楚,但她知道她所带的科目稳居全镇前列。

二、家校共育,做教育的引路人

俗话说的好“5+2=0”,这意味着学生五天的正面学校教育有可能在两天的负面家庭教育中相互抵消。教育从来都不仅仅是学校的专利,良好的教育需要家校良好的互动,那么作为班主任让家长和她们建立一致的教育思想尤为重要。

家长会是最为重要的交流手段,每个学期中她都会开展一次家长会,为此她要准备很多前期工作。老师分头行动,争取在家长会中与每一位家长分析孩子的近期的各方面表现,这是一个将心比心的交流会,家长和老师是相互平等,不是家长的“诉苦会”,更不是老师的“告状会”,是一个对孩子全面认识的统一,老师和家长从彼此口中对孩子有一个新的认识,对孩子的期待达成共识。

暑假期间她对每一个孩子都进行了视频家访,视频交流直击问题要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孩子们调皮捣蛋,敷衍塞责,出现“病症”及时和家长沟通,对孩子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不要甩锅给家长,而是进行周密的计划,制定共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达成一致共同实施,双管齐下让孩子的坏毛病、坏习惯、坏行为无处遁形。哪有不希望孩子好的老师,更没有不希望孩子好的家长,这一点她在工作中有深刻的体会,只要你认真地对待孩子,每一位家长即便日理万机也是愿意配合老师工作的。这也是为什么总有孩子不声不响给她送来妈妈刚做好的馅饼,甜滋滋的粽子,还有孩子给她带来自家种的小青菜,也不知道名字的孩子悄悄地往她小院里送一盆小花。这是家长对她工作认可的表达方式吧,这是孩子对她爱的回馈。

孩子的学习需要老师的引导,家长的教育方法也需要老师去引导,而她愿做这样一个幸福的引路人,建立家校共育联盟,携手共创乡村教育新天地。

乡村教育事业还正在继续,她的孩子们还在刻苦学习,她的教育事业也正刚刚开始,还有前仆后继为教育而奋斗的人们啊,她希望大家能够激情不减,初衷不忘,秉承一颗赤子之心,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增砖加瓦。或许有一天她也能成为名师,成为伟大的教育者,又或许她依然是一名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但她想她们的事业是相同的,她们的思想是相通的,她们是一样幸福的人!55.jpg

11.jpg33.jpg44.jpg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