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


名师展风采 引领促成长 ——城关小学教育集团举行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作者:夏斌 来源:新沂市城关小学 点击数:3518 次 发布时间:2023-10-25

为深入推进城关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把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有效推动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城关小学教育集团2023年10月23日上午在报告厅举行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发展中心研训处臧松刚、城关小学教育集团校语文教师300余人参加活动

活动主题.jpg

赏名师风采,享“研”风景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曹海永执教四年级上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曹海永从学生已有经验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戎”字的字音、字形及字义,特别是从字形到字义,他步步引领学生认识到“戈”与古代兵器有关,而里面的“一横一撇”则是象征双臂交叉进行防御,并带领学生积累含有“戎”字的成语,加深认识。从学生课前预习的知识资料着眼,帮助学生了解人物在历史上的文学地位。在自读环节,曹海永先后展示繁体课文、无标点课文及部分遮盖课文,让学生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效果。   

学生表现1.jpg

    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不熟悉的情况下,曹海永善于启发学生思维,用自己的智慧感染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接受所授知识。他结合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多子折枝”想象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并试着把想象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接着,曹海永引导学生对“诸儿竞走取之”进行场景想象,特别关注“竞”和“取”两个词语,采用游戏法激发学生表演欲望,学生上台争抢摘李子的欢愉和无拘无束的自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想象为学生讲好故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曹海永鼓励学生自主模拟课文人物,让学生真正能够体会到独立思考,亲身历练以及释放本性的那份炽热之情。体会王戎这个人物形象时,曹海永紧紧抓住“树在道边”引领学生理解“道”而知王戎的“神”之所在,那就是“看、想、答”,看似语言精简,实则意味深远。

与会领导.jpg

小古文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的印记,教好这一部分,能够让学生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让学生理解并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进而增强文化的自信。曹海永在拓展环节让学生对比阅读小古文《王戎观虎》,让学生找出两篇小古文的相似之处:短小、意丰、意深,激发学生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曹海永全程教态自然、亲切,率性、洒脱,结合单元语文要素,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层层推进。从字词学习到熟读,从初步理解到想象画面想象场景,从想象场景到思考人物品质,再到人物形象的体会……环环相扣,学生参与积极,兴趣浓厚,课上不时爆发欢声笑语。

222.jpg

专家足迹,悟语文之

   在专题报告《回到根本教儿童学语文》中,曹海永强调“回到根本”就是要从根本上指导学生在“大量阅读、背诵积累、理解思考、表达运用”四个方面下功夫,把这些最根本的核心任务做好,就能够让学生学好语文。这十六个字道出了当下语文教学的真谛。曹海永不时结合亲身教学实践,让大家在理论的涵养下加入生动形象的课例,让理论变得清晰,让报告深入浅出,给人启迪。

曹海永在教学中坚持自己的教学主张,即:坐得住、听得进;读得出、写得精;想得深、说得出;带得走、用得上。这些教学主张正是他提出的“大量阅读、背诵积累、理解思考、表达运用”回到根本教儿童学语文的最好诠释。曹海永坚持用学习方式来撬动教学方式的变革,即在语文课堂上融入小研究学习、小伙伴学习、小游戏学习,让语文课堂变得活泼起来,通过激励唤醒学生的潜能,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课堂焕发出该有的笑声。

在《统编教材解读的三个维度》主题报告中,曹海永明确提出三个关键词,即:准度、深度及亮度。他通过具体的课例来阐释准度、深度和亮度,指出准度——明师、深度——铭师、亮度——名师之间因果关系。教会观摩教师,一名语文教师要成长,要成为语文课堂的智者,就要在解读语文教材中逐步实现这三个“度”。

    曹海永提出五点希望:一是要有目标有追求,二是保持高度的自信心,三是学会与人分享,四是要量力而行,五是坚持学习。

臧松刚作总结.jpg

最后,发展中心研训处臧松刚作活动总结,他对曹海永来城关小学讲学表示感谢,他指出,在践行新课标新征途中,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坚持学习,不断反思自己教学是否符合新课标标准,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要让课堂表现出应有的张力。努力学会深层解读课文,设计新颖的教学路径,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在回归根本中教会儿童学语文。

教以共进,研以致远。此次研讨活动,教师观摩专家课例,聆听专家报告,明晰专家对新课标理念的解读深悟新课标教育理念在课堂中的精准落实,真切地感受到心之所向,行之所致,学无止境。

岁月静好,成长在即。城关小学教育集团学校语文教师将在名师引领下携手并进,砥砺前行,收获一路芬芳。

暂无评论